打造浙师特色非遗课程,引领非遗保护规范与创新发展

2022-11-11   发布人:


为推进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发挥院校在非遗保护和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提升非遗传承人群的实践水平和保护传承能力,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浙江师范大学于2022年10月24日开启了“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传统工艺传承创新助力共同富裕专题培训班,培训时间为30天。

本次培训依托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教学与研究资源,立足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三大模块,通过集中培训、实地考察、交流研讨等形式,对我省代表性中青年传统工艺传承人群进行非遗保护理论、传统工艺与共同富裕、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产品设计与研发、非遗跨界与融合、非遗数字化与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培训指导。致力于通过培训,坚定传承人群的文化自信,提升传承人群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科学保护理念,激发创作潜能,拓宽行业视野,增强合作交流,提高非遗产品设计与研发能力,提高传统工艺品牌建设水平,增强带动就业能力,共同助力我省传统工艺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本次培训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邀请了省内外多名专家进行授课。培训课程的前半段,主要聚焦于非遗保护的浙江实践、非遗法律法规与知识产权保护、传统工艺的当代发展与振兴、大师沙龙、非遗传播与技术实践等方面。


10月24日上午,浙江师范大学文传学院孙发成副教授为学员讲授《传统工艺工作站与非遗工坊建设专题》


10月24日下午,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王其全教授为学员讲授《浙江非遗保护现状与实践走向》


10月25日上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荣誉主任陈华文教授为学员解读《公约》与《非遗法》


10月25日下午,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为学员讲授《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


10月26日上午,浙江师范大学文传学院黄钟军教授为学员讲授《新媒体与非遗传播》


10月26日下午,大师沙龙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州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浙江师范大学文传学院特聘教授、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所长陈新华担任授课老师。陈新华教授介绍了婺州窑的历史、制作流程、婺州窑釉下褐彩装饰工艺、产业化成就,指出发展婺州窑文化事业的优势和问题。陈教授认为艺术需要嫁接,非遗传承人一定要跳出传统思维,重新定位、创新发展。


10月27日,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宣炳善副教授为学员讲授《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专题》


10月29日、11月2 日,浙江师范大学文传学院林友桂副教授为学员讲授《手机摄影与处理》和《非遗产品摄影》


10月30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陈岸瑛为学员讲授《非遗保护与传统工艺振兴》


10月31日上午,浙江师范大学杨勇胜副教授为学员讲授《非遗与知识产权保护》


10月31日下午,金华市古婺窑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方益进为学员讲授《传统工艺品牌培育》


11月1日,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朱欣子老师为学员讲授《传统工艺衍生品设计与创新》


11月4日,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梁珊珊老师为学员讲授《传统工艺与现代城市生活》


本次培训班课程已过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让大家能够及时把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极大的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通过这些各具特色的课程学习,学员们都表示受益良多,不仅增长了自身的理论知识,实践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和老师与同学的交流学习过程中,思维和眼界也都被打开。希望在后半程的学习过程中,大家能够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在课程学习、实践交流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开阔眼界、精进作品,更好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