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举办人类学高级论坛系列活动暨“紫岩讲坛”第四讲

2022-09-30   发布人:

925日,浙江师范大学人类学高级论坛系列活动暨紫岩讲坛第讲在我院28幢三楼会议室举办。

此次活动也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短学期实践教学之专题讲座。我们特别聘请了四川美术学院的张颖老师为学院师生开展以“文化创意艺术乡建”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林敏霞教授主持,民俗学、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同学到场聆听。



作为讲座引入,张颖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其从事艺术乡建研究的三个阶段,以其研究艺术乡建的成果与经历引发了同学们对专业学习的思考。



张颖老师在艺术乡建领域的研究最早源起于2015年底其进入四川美术学院后的日常工作经历及与众多老师交流相关日本项目的生活经历,并于2018年作为研究访问员到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进行调研,发表了《日本当代艺术诸模式》,此后其通过比较中日艺术乡建运动并反思中国艺术乡建现象,发表了《中国艺术乡建二十年:本土化问题与方法论困境》。今年其研究即将步入第三个阶段,张颖老师提出,我们不应该分裂地、孤立地看待中日两国的艺术乡建研究,人类学者需要不断地完成自我批判,针对日本艺术乡建的“神话”,她需要亲自进入现场、进入现实和进入生活中进行探究。



本次讲座的主体内容共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围绕日本的艺术以及乡村振兴这两个内容展开。针对如何理解日本对艺术的认识,张颖老师首先分析了艺术的内涵以及美的意义并向同学们抛出了一个疑问,即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中的“创意”和“传播”在不同文化体系中的理解是否一致,以此深化同学们对日本高度推崇审美文化的现象的认识。

此外,张颖老师以自身在日本调研过程中偶遇自然灾害的经历为例,详细分析了奈良前、平安时代、镰仓·室町时代、江户时代、明治维新后这五个阶段中的日本艺术审美特征,从而论述了自然地理条件对日本审美历史以及文化艺术特征形成的影响。针对如何理解日本对乡村以及乡村振兴的认识,张颖老师首先从日本作为传统农业国家的历史出发,通过对比中日农村的本质、劳动、话语权力以及行政划分,从而分析了日本农——家——村的乡村特型。此外,张颖老师还详细讲述了日本从645年至今的乡村振兴历史变革与观念变革,以及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各种危机。

第二部分主要围绕日本发展艺术乡建的三个模式展开,分别为农民传统手工艺振兴模式、乡土景观与农特产品设计振兴模式以及地域艺术项目综合振兴模式。



在讲座的最后,张颖老师再度带领同学们反思中国所面临的艺术乡建本土化问题,同时从欧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位出发引导同学们关注文化创意和文化创意产业在不同社会和不同群体中的不同定位,并以“前路光明,尚需努力”鼓励相关专业的同学进一步深化专业学习。随后,林敏霞老师对此次学术交流进行总结发言,并代表在座师生向张颖老师表达了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