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9 发布人:
近日,我院青年教师张凯滨博士在《光明网》发表了一篇题为《<盛夏未来>:Z世代青春的公共感知与影像表达》的影评。
张凯滨,戏剧与影视学教师,传播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学术研究领域集中在媒介研究、城市传播、影视文化批判。近年来在《中州学刊》《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张凯滨认为:倘若青春片对创作者而言是一种生命形态的复刻、一种时代情绪的传达、一种个体哲思的输出,那么对观影者而言,它是一种知觉催化剂,能够激活个体的体验和记忆,在重复性的言说中寻找生命的意义。青春电影《盛夏未来》之所以被豆瓣网友称为“一部属于当下的、真正拍给Z世代的青春片”,在于它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当下中国“青春”的时空属性。“青春”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服从一般的公共交流规则——青年生活的数字化。在“离异”与“高考”两大中国常见的青春叙事背景之下,《盛夏未来》既没有立意高远的价值输出,也没有苦大仇深的抗争表达,更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扭捏作态,只是干净清爽地表现Z世代在情感方面的自我探索,故事虽不全面,但足以让人信服,进而延展其被讨论的话语空间。
原文链接:https://share.gmw.cn/wenyi/2021-08/20/content_35097284.htm